自2024年1月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正式实施以来,低空经济的政策引擎持续轰鸣。2024年国家将“低空经济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明确其“新增长引擎”的战略定位;2024年12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,扩大空域资源供给”。政策的层层递进,让低空经济从“纸面规划”加速转化为“场景落地”——济源示范区、珠海金湾等地已率先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、通用机场,“低空+文旅”“低空+物流”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市场数据更印证了这一趋势的爆发力。据《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(2025)》定义,低空经济以真高1000米(部分地区3000米)以下空域为核心,覆盖科技创新、基础设施、制造、飞行活动及运营保障等全产业链。赛迪顾问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.5亿元,增速33.8%;中国民航局预测,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.5万亿元,2035年更将跃升至3.5万亿元;中研普华则指出,2024年全球低空经济规模超8000亿美元,中国占比32%,年复合增长率27.8%。这是一个明确的增量市场,更是涂料行业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
技术标准重构:涂料企业的“合规大考”
然而,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。低空经济对航空器性能的严苛要求,正倒逼涂料行业技术体系与产品标准的全面升级。
从技术层面看,低空航空器(如无人机、轻型飞机)的蒙皮及结构件需满足轻量化、高耐候性、抗冲击性、阻燃性等多重要求。例如,无人机需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长时间飞行,其涂层需抵御紫外线老化、盐雾腐蚀;轻型飞机则对涂料的减重效果敏感,传统重质涂料已难以适配。
从标准层面看,行业正从“空白”走向“规范”。2025年7月,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正式启动《低空航空器蒙皮及结构件通用涂料》团体标准制定,标志着行业首个专项技术规范进入实质研讨阶段。此前,重庆三峡油漆已率先展示其在低空飞行器蒙皮涂料上的突破,通过材料配方优化,实现了涂层耐候性提升30%、重量降低15%的性能突破;而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更将“低空飞行器用铝合金材料室温拉伸性能测定”列为2025年能力验证重点项目,凸显检测认证对材料性能的“硬约束”。
对涂料企业而言,过去的“通用型”产品已难以满足需求,“定制化”“高性能”“合规化”成为生存关键词。 若无法快速响应标准升级,或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。
创新突围:涂料企业的“技术抢滩战”
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倒逼,头部涂料企业已率先展开技术布局,在材料研发、工艺革新、场景适配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。
场景适配端,企业正从“通用涂料”向“垂直领域”深耕。例如,针对“低空+物流”场景下的货运无人机,部分企业已开发出耐摩擦、抗刮擦的涂层,确保货物运输过程中涂层完整性;针对“低空+文旅”场景的观光飞行器,则推出高光泽、耐污易清洁的装饰性涂料,提升用户体验。
构建“政策-标准-技术-市场”良性生态
低空经济的浪潮已势不可挡。对涂料行业而言,这不仅是市场规模的扩张,更是一次“技术体系重构+产业生态升级”的战略机遇期。
从短期看,企业需加速技术迭代,围绕轻量化、耐候性、阻燃性等核心性能指标突破材料瓶颈,并积极参与团体标准制定,掌握行业话语权;从中长期看,需构建“材料研发-检测认证-场景适配”的全链条能力,与航空器制造商、运营商深度协同,形成“需求牵引研发-研发反哺应用”的良性循环。
可以预见,随着《低空航空器蒙皮及结构件通用涂料》等标准的落地,以及检测认证体系的完善,涂料行业将经历一轮“洗牌式”升级。那些能够前瞻布局、快速响应、深度参与生态构建的企业,终将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当低空经济从“政策风口”真正飞向“产业蓝天”,涂料行业的“空中之战”才刚刚开始。这场战役的胜负,或将决定未来十年中国涂料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。
来源于:网络